胸闷、气短是一种主观感觉,即呼吸费力或气不够用。重者觉得似乎被石头压住胸膛,甚至发生呼吸困难。它可能是身体器官的功能性表现,也可能是人体发生疾病的最早症状之一。
⑴ 功能性胸闷:在空气不流通的房间内逗留较长时间,或遇到某些不愉快的事情,甚至与别人发生口角、争执,或处于气压偏低的气候中,往往会产生胸闷、气短的感觉。经过短时间的休息、开窗通风或到室外呼吸新鲜空气、思想放松、调节情绪,很快就能恢复正常。像这一类的胸闷可能是功能性的。
⑵ 病理性胸闷:由于身体内某些器官发生疾病而引起的,即病理性的胸闷。如:①呼吸道受阻:气管支气管内长肿瘤、气管狭窄,气管受外压(甲状腺肿大、纵隔内肿瘤);②肺部疾病:肺气肿、哮喘、肺不张、肺梗塞、气胸;③心脏疾病:某些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冠心病;④膈肌病变:膈肌膨升症、膈肌麻痹症;⑤体液代谢和酸碱平衡失调等。
儿童发生胸闷多数提示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炎或纵隔肿瘤;青年人发生胸闷多数提示患有自发性气胸、纵隔肿瘤、风湿性心脏瓣膜病;老年人发生胸闷多数提示患有肺气肿、冠心病等。
在心血管科门诊,因心脏问题就诊的患者最常见的主诉是“胸闷、心悸、气短”,作为一名心内科医生,当然首先考虑各种心脏病。通过病史询问和发作时心电图改变往往可以对病情做出大致的判断和评估。但常有一些患者,症状发作不典型,发作时心电图没有明显变化,而主观痛苦体验明显,遇上这样的患者,很多心内科医生虽也觉得症状不典型,但唯恐漏诊性质严重的“冠心病”,所以给患者开据各种检查来除外,甚至不惜做冠脉造影,即使在造影阴性的情况下,也理直气壮地认为自己做的很负责,告诉患者不是“冠心病”,而对患者的各种症状却无能为力,其结果可想而知,患者的“胸闷、胸痛、心慌、气短”症状仍存在,仍继续到其他医院就诊,不仅症状不能消除,还造成医疗资源的极大浪费。其实,这些患者中相当一部分是焦虑状态或抑郁状态。这些患者心电图没有明显缺血改变或是有早搏,其心电图改变不能解释其临床症状;有些患者已接受了多种检查如动态心电图、活动平板运动试验、超声心动图、胸部平片或CT、胃镜甚至冠脉造影检查,结果都是阴性,他们的胸闷胸痛往往与劳累关系不明显,持续时间长,硝酸酯类药物缓解不明显,发作时的心电图也没有明显的缺血改变。 ⑴ 功能性胸闷:在空气不流通的房间内逗留较长时间,或遇到某些不愉快的事情,甚至与别人发生口角、争执,或处于气压偏低的气候中,往往会产生胸闷、气短的感觉。经过短时间的休息、开窗通风或到室外呼吸新鲜空气、思想放松、调节情绪,很快就能恢复正常。像这一类的胸闷可能是功能性的。
⑵ 病理性胸闷:由于身体内某些器官发生疾病而引起的,即病理性的胸闷。如:①呼吸道受阻:气管支气管内长肿瘤、气管狭窄,气管受外压(甲状腺肿大、纵隔内肿瘤);②肺部疾病:肺气肿、哮喘、肺不张、肺梗塞、气胸;③心脏疾病:某些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冠心病;④膈肌病变:膈肌膨升症、膈肌麻痹症;⑤体液代谢和酸碱平衡失调等。
儿童发生胸闷多数提示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炎或纵隔肿瘤;青年人发生胸闷多数提示患有自发性气胸、纵隔肿瘤、风湿性心脏瓣膜病;老年人发生胸闷多数提示患有肺气肿、冠心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