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有高度的传染性,冬、春季多发,飞沫传染,多见于10岁以下小儿,近年也见青少年发病。
临床表现
1. 潜伏期10~24天,一般13~17天。
2. 前驱期一般经数小时至一日即开始发疹。发病较急,多有微热,头痛、全身不适及食欲不振等症。躯干和四肢可见猩红热或麻疹样前驱疹,约持续24小时消失。幼儿常无前驱症状。
3. 发疹期一般3~5日。皮疹常在起病当日或次日出现;初起为成批细小红色斑丘疹,在数小时内迅速演变成椭圆形、大小不一、水滴样清亮水疱,大多成批出现,基底绕红晕,有痒感,24小时内变浑浊,易破溃,1~3天后变干和结痂。
出疹顺序是自躯干→头部→面部→四肢。
皮疹特点向心分布(躯干多,四肢、头面较少);分批出现,在同一部位可见到斑丘疹,疱疹及结痂的各种皮疹。
水痘处除在皮肤发疹外,在口腔、眼结合膜、外阴部粘膜和头皮部位,亦可发疹。对于发生在角膜上的疱疹,对视力有潜在危险。
4. 发疹期间可见全身淋巴结肿大。
5. 体弱多病儿、白血病儿,应用激素或其他免疫抑制剂治疗者及免疫缺陷者患水痘时病情较重,皮疹一般融合,形成大的疱疹,称大疱型;或疱疹内有血性渗出,皮肤、粘膜上可见出血点、瘀斑,称出血型;有时皮疹处皮肤及皮下组织坏死,称坏死型;以上各型重症水痘常伴有高热和严重毒血症,有时可继发细菌感染,甚至可发生败血症。
6.水痘自起病至干痂脱落,病程约3周。
诊断
1. 根据流行病学资料,水痘接触史,和临床表现;
2. 血常规白细胞数大多正常,淋巴细胞分类可增高。有继发细菌感染时,白细胞数和中性粒细胞升高。
治疗
1. 本病无特殊治疗,以对症治疗为主。
2.患儿卧床休息,加强护理保持皮肤和手指清洁,避免搔抓,以免抓破疱疹继发细菌感染。
3.对严重病例或内脏播散型水痘可试用无环鸟苷,每日250mg/㎡,分3次口服或静脉滴注,疗程7~10天。也可应用干扰素或阿糖腺苷等。维生素B12每次100μg肌肉注射,每日一次,连用5天,有一定效果。
4.皮肤瘙痒可用抗组织胺药物或涂以炉甘石洗剂,易破溃者可用2%龙胆紫。有明显细菌感染时,可加用抗生素。长期应用激素者应减半量观察,血液病患者应尽量停用激素。
[预防]
本病的预防重点在管理传染源,隔离患者至全部症疹为止。对有接触史的高度易感者可在3日内注射水痘带状疱疹免疫球蛋白或高效价带状疱疹免疫血浆,以减少发病的危险性。
隔离患者至全部皮疹结痂或出疹后7天。其污染物、用具可用煮沸或暴晒法消毒。接触水痘的易感者应留检3周,也可早期应用丙种球蛋白(0.4-0.6ml/kg)或带状疱疹免疫球蛋白5ml,可明显降低水痘的发病率,减轻症状。最近几年研制的水痘病毒活疫苗,用于正常易感儿童预防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