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

发布时间:2008-08-27浏览次数:0

        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是指因上呼吸道感染后而引起回、结肠区域肠系膜淋巴结的炎症。本病于1921年首先由Brennemann报告,故亦称为Brennelnann综合征。因本病的病因并未完全阐明,故亦有称之为急性非特异性肠系膜淋巴结炎。近年来,多数学者认为本病系由柯萨奇B病毒或其他病毒所致。由于远端回肠的肠系膜淋巴引流十分丰富,回肠末端及升结肠部分区域淋巴结很多,上呼吸道感染后病毒毒素可沿血循环到达该区域的淋巴结,引起肠系膜淋巴结炎。也有人认为由于回盲瓣的关闭作用,使得肠内毒素或细菌的分解代谢产物在回肠末端滞留的时间较长而易于吸收,是造成肠系膜淋巴结炎好发于回盲部的又一重要原因。
(
)临床表现
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好发于儿童及青壮年,但幼儿及中、老年人也可罹病。起病时常先有或同时伴有发热、咽喉疼痛、倦怠不适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继而出现腹痛,部分病人可伴恶心与呕吐。腹痛多位于右下腹及脐周,腹痛可呈持续性或间歇性,多数呈钝痛,少数患者为剧烈疼痛。腹部触诊时,右下腹或脐周有较明显压痛,但其程度不像急性阑尾炎那样严重。多数患者在左侧卧位时,其疼痛点可向左移位。有时可们及肿大的淋巴结。如患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时,临床表现除有持续性剧烈腹痛外,常伴有高热、恶心、呕吐及白细胞计数显著升高等中毒症状。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报道的20例中,年龄自l2月到10岁,平均为6岁。起病时有上呼吸道症状者9例,表现为先发热后腹痛13例,先腹痛后发热4例,右下腹压痛8例,脐周压痛7例,全腹压痛3例,其他部位压痛2例。20例中,16例误诊为急性阑尾炎,4例误诊为肠道蛔虫症。20例中4例经手术证实属急性化脓性肠系膜淋巴结炎。此种化脓性肠系膜淋巴结炎在临床上难与急性阑尾炎穿孔引起的腹膜炎相鉴别。
(二)
对伴有发热,右下腹或脐周疼痛或有压痛的患者,特别是儿童及青壮年,如又有上呼吸道感染的前驱症状,则应高度怀疑本病。但由于本病好发于回肠末端,常易被误诊为急性阑尾炎、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结核、肠蛔虫病、、肠结核及克罗思病等,所以应与这些疾病相鉴别。有时,本病需要在剖腹探查术后才能得到确诊o
(
)
本病的治疗一般以儿、内科治疗为主,包括:禁食或流质饮食;静脉输液补充热量及电解质等;及时应用广谱抗生素;可加用抗病毒药物,如病毒唑静脉点滴;严密观察病情,尤其是观察体温、心率及腹痛的变化,并忌用镇痛药物。如经上述治疗3—5d后,病情缓解,则预后良好。如经儿、内科处理后,腹痛及中毒症状反而加重时,则宜及时手术探查,以明确诊断。如果手术中发现阑尾仅有轻度水肿充血表现时,应探查回肠末端肠系膜淋巴结有无普遍性肿大、回肠末端有无克罗思病、结核的溃疡表现,并应取回肠系膜淋巴结或所发现的其他病变作病理检查。如果手术中发现腹腔内已有黄白色脓液,则应作腹腔引流或淋巴结脓肿引流术,脓液送细菌培养。术后加强支持疗法,并给予抗生素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