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手术并发症

发布时间:2008-08-15浏览次数:0

 

()术后感染

        肢体严重水肿,皮肤有水泡等也可以引起术后感染,特别是骨折超过两周,术前又未牵引,造成患肢肌肉挛缩,骨折端血肿机化,术中强行复位,粗暴操作,致局部组织再次损伤出血,部分组织坏死引起感染,其感染发生率显着增高。另外,无菌条件差,手术中个别人员无菌观念不强,也是感染不可忽视的原因。

内源性感染:由于严重创伤后的应激反应、缺血性损害等致肠道黏膜屏障受损,不仅使微生物可通过黏膜屏障移位至肠道淋巴结和内脏,而且肠道内毒素亦可经淋巴或血流人血,引起内毒素血症,成为术后感染的诱发因素。此外,呼吸道也是创伤后潜在感染不宜忽视的途径。

症状与体征:局部软组织红、肿、热、痛,并可出现波动感及组织破溃,脓性分泌物溢出;若形成急性骨髓炎,则局部剧痛,肌肉保护性痉挛,患肢拒动;慢性骨髓炎则死骨形成。

全身发热,重者可高达39℃40℃,可有寒战、脉快、口干、食欲不振、头痛、呕吐及烦躁等表现。

()骨折术后延迟愈合与不愈合

        骨折术后超过平均愈合时间(一般指4个月)仍未达到骨折完全愈合的标准,但消除有害应力并继续妥善固定,延长一段时间能够达到连接时称延迟愈合。凡骨折8个月后骨折两端未能达到骨性连接的骨折,称不愈合。

【病因病机】

        复位不良或固定不完善:手术切开复位优良率高,少数仍会存在间隙,影响骨折愈合。

        固定的目的是要维持骨断端的良好接触,并消除不利于骨折愈合的应力,即肌肉收缩力、肢体的重力、肢体活动时产生的剪力及旋转应力等。若固定作用不强,将影响骨痂生长,首先造成延迟愈合,若不能及时纠正,则产生不愈合。AO派学者主张加强内固定及近年来梯形加压钢板的应用,都是试图解决不利于骨折愈合应力的措施。

局部血循环不良:骨折本身损伤了骨的主要血管,使局部供血明显减少,血肿机化及骨痂形成延缓。如股骨颈囊内骨折、腕舟状骨折、胫骨或尺骨下段骨折等。开放性骨折,软组织与血管损伤,影响骨折端血运,其延迟愈合及不愈合率高达5%~17%。另外,手术剥离骨膜过多,骨不愈合率可高于闭合复位4倍。

感染:细菌产生毒素、溶菌酶,破坏了骨修复的过程和组织生长,局部骨吸收或坏死,不能正常愈合,若完全控制,仍有修复,但时间延迟数月,如不能短时控制,则骨不连机会增加。

骨质缺损:开放性粉碎骨折,清创时不能摘除过多碎骨片,否则造成骨质缺损,形成骨不连。也是战时火器伤骨不愈合的主要原因。

应力遮挡:钢板置于压力侧,使骨断端纵向压力被钢板传导,影响骨折愈合。

【诊断】

局部疼痛:骨折端在移动或试做负重时产生疼痛。畸形:未连接的骨折,可有成角、旋转及短缩畸形。异常活动:在作骨折端活动试验时,若有异常活动且时间超过4个月者,即可诊断延迟愈合,超过8个月诊断骨不愈合。可有肌肉萎缩与负重障碍。

X线检查:延迟愈合表现为骨痂稀少,骨折端脱钙,骨折线明显存在或骨折端间隙增宽,边界模糊,但尚无骨质硬化及骨髓腔封闭现象。骨不愈合表现为局部有假关节,骨质吸收,骨折端平滑圆钝,距离增大,断端髓腔封闭,密度明显增加呈硬化现象,或呈现骨质缺损,断端硬化变尖。

【治疗】

    排除病因,内服补肾药加外敷接骨药,观察12月,如断端巳硬化,需手术植骨配合中药内服治疗。

()废用性关节僵直

        骨折内固定术后往往只注重骨折的愈合和骨不连的治疗,对于改善关节活动有时重视程度不够。动静结合的原则要求骨折局部要最大限度的稳定,又要允许肌肉、关节最大限度的活动。近关节手术后过多切开肌肉引起出血粘连,长期的石膏固定是引起关节僵直的常见原因。采用坚强内固定或术后46周更换小夹板辅助固定,注意切口选择,减少损伤是防止废用性关节僵直的有效方法。